2025-04-19来源: 艺术中国 |
张国良 龙窑胎骨里的千年基因 在宜兴前墅龙窑的柴烟中,张国良俯身凝视窑眼内的火焰色谱。这座自明代燃烧至今的古窑,以其松柴灰釉的天然落灰,在他2024年新作《龙脊文瓢》壶身烙下星辰般的窑变肌理。“每道火痕都是时间的拓印”,这位58岁的大师轻抚壶体,指尖划过如宋瓷开片般的冰裂纹——这是龙窑1280℃高温下,底槽青泥料与松灰釉的千年对话。 作为陶工世家第七代传人,张国良的童年在泥凳与矩车间度过。15岁便能以“三指闭气法”手制鱼化龙壶,其1995年所作《仿古如意》被中国紫砂博物馆收藏,壶盖与口沿的配合间隙不超过0.3毫米,至今仍是全手工精度的行业标杆。 文人壶脉的当代表达 在张国良的工作室,《曼生遗韵》系列作品静静陈列。他耗时十二年考据清代陈曼生《陶冶性灵》稿本,复原出失传的“飞白刀法”——以刻刀侧锋在壶身营造书法枯笔效果。2023年创作的《汉风提梁》,将汉代碑额篆意融入壶体线条,提梁转折处如《张迁碑》般方峻雄浑,被故宫博物院专家誉为“让金石学在紫砂上重生”。 “文人壶不是诗书画的简单叠加”,张国良在清华大学非遗论坛上展示其《曲水流觞》套组。五把壶分别以兰亭序五种书体刻铭,壶流曲度暗合永字八法起笔之势,注水时茶汤沿刻痕分流,重现魏晋名士曲水宴饮的意象空间。 泥料哲学的守界与破界 张国良对黄龙山泥料的痴迷近乎偏执。他2008年在四号矿井闭坑前抢救的300公斤底槽青,经十五年陈腐,化作2023年《泥中观》系列作品。其中《雪落千峰》壶以本山绿泥为胎,表层嵌入风化底槽青颗粒,冲泡时遇热呈现雪融山显的视觉幻变,将“茶养变化”推向美学极致。 “炼泥即是炼心”,他在丁蜀镇主持的“古法陈腐工程”,恢复清代“地窖阴澄法”。经三年地气濡养的紫泥,可塑性与透气性提升40%,其2019年以该泥料手制的《虚扁》壶,在保利秋拍创下483万元成交价,刷新当代传统器拍卖纪录。 传灯之路:手艺的生生之道 每周三清晨,张国良必至紫砂工艺厂授课。他独创的“盲塑训练法”要求学徒蒙眼拍打泥片,仅凭指尖感知泥门松紧。“当年顾景舟大师测试坯体厚度,靠的是听音辨器”,他轻叩弟子新制的仿鼓壶,从回声判断壶壁均匀度误差不超0.1毫米——这种严苛传承,让门下12位弟子皆已成为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。 在2025年新作《薪火》提梁壶上,张国良刻下“泥有尽而道无穷”的铭文。壶身以绞泥技法呈现火焰纹路,每一道纹理由七色矿泥编织,暗合北斗七星的方位布局。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价:“他以器物为舟楫,摆渡着紫砂文明的基因密码。” 责任编辑:王洁 |